文化中国行·珍宝中的珍宝|翻山越岭保护红山文

日期:2025-11-16 浏览:

走过茫茫大山、田野,弯腰看着破碎的陶器碎片,他们是探索者和“宝藏守护者”。于怀石,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。 2017年以来,他和伙伴们奔赴辽西山区,运用“分水岭分析法”进行搜寻,手持考古终端精准清理遗址范围,扫描地表遗存,从陶器碎片中辨认出红山先民的生活痕迹。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重要代表。它以精美的玉器和祭祀礼仪建筑而闻名。然而,它却长期面临着“只有祭坛、庙宇和墓葬有收入,而无聚落幸存”的学术困境。余怀石和他的团队在过去十年里发现了700多个遗址,其中600多个是新发现的这一发现,首次解决了该地区缺乏红山文化群落的学术困境。他们发现的马鞍桥山遗址成为辽宁第一个红山先民大型聚居地,为中华文明“多元一体”的格局增添了新的一笔。面对凶猛的山谷和悬崖,余怀石笑着说“震撼还是不少”,但他并没有停止观看。如今,他和同事们仍然整理陶片,每天在自己的工作站上查阅文献。他们的坚守,与红山大地的文化同在。正如余怀石所说——“山野虽苦,但每一处遗迹都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。我们是聆听者、记录者、传承者。” 9月28日,从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工作站取出陶器碎片和骨头碎片。新华社记者吴庆浩摄 9月28日,于怀石(中)和他的同事联盟在辽宁朝港牛河梁工作站检查未发现的文物。新华社记者吴庆浩摄 9月28日,于怀石(右一)和同事在辽宁朝阳牛河梁工作站鉴定未成型文物。新华社记者吴庆浩摄 3月11日,于怀石在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考察红山文物。新华社记者吴庆浩摄 9月28日,于怀石在辽宁朝阳牛河梁工作站检查遗骨。新华社记者吴庆浩摄3月11日,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,于怀石展示了调查现场发现的破碎陶器碎片。新华社记者吴庆浩摄 9月28日,在辽宁朝阳牛河梁工作站,余怀石正在检查修复后的陶罐。习 摄新华社记者吴庆浩10月24日,于怀石(右上)和同事在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13号工地工作(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10月24日,于怀石(右二)和同事在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13号工地工作。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10月23日,辽宁朝阳牛河梁工作站,工作人员正在整理陶器。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10月24日,余怀石(右一)和同事们在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13号工地工作。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11月12日,余怀石和同事在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十三号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工作。 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9月28日,余怀石在牛河梁窝整理陶片辽宁朝阳车站。新华社记者吴庆浩摄10月24日,于怀石在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13号工地工作。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

0
首页
电话
短信
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