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到福建泉州古城的人们,常常会被那浓浓的历史感所惊叹——大街小巷,南宋的石塔,明清的红砖古屋,还有中西合璧的现代牌坊。 “要把每一栋文物建筑保护好、保存好,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。”泉州市鲤城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文化科科长林志富说。据了解,鲤城区227处不可动摇的文化遗存中,有100多处民间文化建筑因权属复杂而失效、保护不力。全国基层文保单位施琅故居的修缮就遇到了这个问题。已有多少岁了,闽南近400年的古宅西侧约有一半倒塌。 “有办法——有些人拥有老房子,“史明伦是清初施将军的后裔,也是业主之一,从小在祖屋长大,谈起老房子的破旧,他悲痛不已。这是施故居的改造地点……不清楚”,并通过购买、修缮、租赁等方式列出了不同的方案。 政府,以及购买和租赁的结合。 2023年,鲤城区完成施故居全部权益支出。施工队同年住进,正式开始修缮。我全程作为“顾问”,指导施工队根据记忆还原建筑细节,直到老房子整个修缮完毕。 “防护修复到位!”史明伦说道。鲤城区还建立了“专业律师+调解员”的“三对一”法律机制依托集中管辖城市文化遗产相关案件的“海上丝路文物保护巡回法院”,化解了近年来10余起历史产权、文化文化建筑产权方面的误区。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保护巡回法院”在泉州古城成立。林志富表示,为使前者 建筑“活起来” 当前,造福百姓,当地政府参照原有属性和文化内涵,为每座建筑打造了个性化激活方案,充分提供教育游玩、科研、旅游等运营。 “我们首先认为史家故居只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。”如今,许多老房子和建筑已经恢复如常,成为热门打卡地。国庆、中秋假期期间,不少游客前往泉州古城土门街一处古宅前。清初明朝出使中国的锡兰王子后裔所建的住宅至今仍存,成为现在的锡兰侨民故居。此前,老旧住宅的专业管理和维护,由于权利分散,难以长期维持。 2022年,当地政府完成了与多家业主的多次交涉,分享原房屋所有权的部分权利。 2023年,完成了旧居的轻微保护和修缮,建成了泉州锡兰文化中心,吸引了众多游客。 “遗产建筑给历史和文化内涵带来了深厚的传承,应该非常非常地保护它的原汁原味,并用于今天的用途。”林志富说道。 (记者李浩泽)返回搜狐查看更多